助聽器滿意度評估常用的評估方法有Cox在1999年設計的“助聽器每日生活使用滿意度調查表”(SADL);Dillon在1999年設計的“助聽器患者使用問卷表”(HAUQ);Kochkin在1992年推出的“助聽器滿意市場調查表”(HASS) 等。
評估類別區分為以下五項:
患者聽力損失度評估;對聽力殘疾度的評估是進行其它評估的基礎,我們不僅要對聽殘者的心理、生理和社會環境影響作出準確的評估,尤其要對患者的交流能力進行評估。
目前對聽損度的評估方法較多,比如有Demorest在1987年設計的“聽障患者交流綜合能力評估問卷”(CPHI);Newman在1990年設計的“成人聽覺失聰殘疾評估表”(HHIA) ;Ventry在1983年設計的“老年性聽殘評估表”(HHIE);Owens在1988年設計的“重度和極重度聽力患者能力評估表”(PIPSL)等。
戴助聽器後效果評估
主要是以問卷的形式評估戴助聽器後患者的交流能力是否有所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進行此項評估時,驗配師沒有必要對患者使用助聽器的前、後前進行比較,這是一項直接對患者在使用助聽器的當前能力的評估。
常用的工具有Walden在1984年設計的“助聽器效果評估問卷”(HAPI);Cox在1990年推出的“助聽器效果綜合能力評估表”(PHAB) ;Dillon在1997年和1999年分別設計的“以患者為中心的助聽器受益評估表”(COSI),Purdy在1998年設計的“助聽器效果簡易評估表”(APHAB)等。
戴助聽器後受益度評估
指使用助聽器後,評估助聽器是否對使用者聽損度帶來任何改善,或帶來任何可以量化的受益程度,通常以比較的方式進行。在這項評估過程中,驗配師便需要利用患者不戴助聽器時的聽力受損殘疾度作為比較的基線,任何超過這個基線的表現,便視為助聽器產生的有益效果,表明助聽器減輕了患者的聽損殘疾度。
常用的有Gatehouse在1994年提出的“格拉斯哥助聽器效益評估表”(GHABP);Cox 在1991年設計的“助聽器受益評估表”(PHAB),另外她還在2000年設計了“助聽器效益評估國際評分表”(IOI-HA)。
使用者對助聽器期望值評估
每當患者開始是使用助聽器,進行聽力康復前,助聽器驗配師應該充分了解患者對助聽器的主觀期望值,這是對助聽器驗配總體的主觀感受和後期效果評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直接影響助聽器的最後一個評估流程,也是本文討論的滿意度的評估。
評估的方法有Schumn在1999年設計的“助聽器使用者需求評估表”(HANA);Cox在2000年設計的“助聽器使用結果期望值評估表”(ECHO)等。
使用者者使用助聽器後的滿意度評估
這是助聽器評估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說服力的評估,助聽器滿意度與助聽器的效益有一定因果關係,但又不完全等同於助聽器本身效益,客觀結果能表明助聽器的理想指標的完成,固然有用,但是我們也知道每個人對同一客觀結果,有個人獨特的理解和感受,這是因為其他主觀的因素也非常重要,包括患者的心理、社會、生活等狀況。還有使用者對助聽器康復和助聽器本身的認知、接受程度,以及在整個過程中的個人感受,所受的待遇以及助聽器佩戴後對其個人及家庭產生的影響和變化。因此,我們可以說助聽器滿意度的評估是集成了患者在前面四個階段的結果的最終體現,是包羅萬象的助聽器的主觀評估。